北京研究院
科研动态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西工大+西部超导,携手开创校企融合“双西”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25日    来源:     作者:赵珍 田庆青 张艳梅     浏览:

西工大新闻网624日电赵珍 田庆青 张艳梅)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

2017年,三部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第二十六条: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行业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协同建设。

校企联合如何更好地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如何加快企业创新发展?如何实现双方共赢?

地处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和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合作探索,开创了一条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融合发展之路。校企融合、强强联合,西工大和西部超导的碰撞,宛如合金冶炼中产生一系列熔铸反应一般,炼就了校企融合发展的一系列切实成效,开创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合作:两位老院士和两代材料人的惺惺相惜

2000年开始,随着中国航空宇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钛合金的需求与日俱增。当时,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周廉院士敏锐地预测到,在钛合金超导线材方面,中国必须拥有掌握核心科技的国产制造商,于是,他邀请自己的学生、身在日本的超导专家张平祥博士回国——组建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超导或西部超导公司)。

张平祥回到西安,和自己的师弟冯勇组建了西部超导最初的创业班子。可是,彼时国内在超导领域不论是人才储备还是技术研发,都几乎为零。白手起家的西部超导创业团队,亟待寻找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西北工业大学傅恒志院士团队依托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高温合金领域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作为傅恒志院士的弟子,李金山教授在高温合金、金属成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正在探索产业化发展之路。

机缘巧合,在一次高温合金项目申请的答辩现场,张平祥和李金山宛如武林高手过招,“不打不相识”;又好似梁山好汉相见,“惺惺惜惺惺”。于是,围绕钛合金超导线材,两位材料领域的“高手”切磋“武艺”,迅速熟络起来。

西部超导缺人才?西工大培养了大量高温合金领域的本硕博学生,能否先开展实习实践,再探索联合培养?

国内钛合金超导领域的基础研究薄弱?双方可以共同开展项目和课题,推动超导材料的科研、产业双丰收。

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2002年,这场延续了十几年、加速了校企双方发展的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2003年,西部超导正式成立。

2005年,周廉院士受邀加盟西工大,成为西工大双聘院士。也是在这一年,西工大与西部超导开始共同培养全日制统招博士生。

2019年7月,西部超导在上交所科创板正式上市。成为国内唯一一所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生产上市企业。

2019年11月,西部超导董事长张平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感慨地说:“西部超导从成立之初到发展壮大,西工大为我们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时至今日,张平祥院士只在西工大一所高校兼任教职(兼职教授、博导),这也反映出他对西工大的认可和情谊。

人才:校企融合让创新的“第一资源”充沛不竭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现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的李建峰,是西工大与西部超导联合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从一名普通的实习生,到技术骨干,再到公司高管。多年来,李建峰已经成为西工大和西部超导联合培养人才的典型代表。“李学长”也成为公司西工大校友口中的“传奇”,校友们以他为榜样,在西部超导扎实工作、拼搏奋斗,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口碑和品牌。

何永胜,西部超导制造一场副厂长、高级工程师。2009年从西工大硕士毕业后,他被推荐到公司工作;2019年,在公司和学校的共同支持下,他在职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高温合金超导材料的研制需要始终站在科技前沿。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就发现自己硕士期间掌握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于是便在公司的支持下考取了母校的工学博士。师从胡锐教授。”何永胜说。

何永胜硕士研究生导师郭喜平教授,为他修改过的论文手迹

2015年从西工大博士毕业的孙峰,其培养模式则更加“融合”。2008年,成绩优异的孙峰被免试推荐“直博”培养。博士在读期间,孙峰较早地达到了学业要求,导师李金山建议,可以到西部超导继续开展理论的工程化实践探索。这点燃了孙峰的好奇心。在西部超导,孙峰逐渐发现:“实际的工程问题比理论研究更为复杂、多元。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理论的工程化应用是非常不容易的。”2015年博士毕业后,孙峰决定留在西部超导。2016年,他又进入公司与学校联合的博士后工作站,负责钛合金工程化技术研发。

2009年3月15日,孙峰与导师李金山登上秦岭小五台

像李建峰、何永胜、孙峰这样的西工大校友,在西部超导还有很多。据统计,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有1/4来自西工大;216名科研人员中,西工大校友有78人,占比高达36%。

双方还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学校在西部超导累计开设1期工程博士班、3期工程硕士班,为企业员工继续深造、开展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学校老师为西部超导科研人员讲授科技前沿动态、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

2011年,西部超导的西工大工程硕士顺利毕业

育人:“121”齐步走的“双西”模式

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也反哺学校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周廉院士、张平祥院士、冯勇教授还担任西工大兼职博导,“定制化”培养了高温合金、超导材料等行业急缺人才70余位。

2006年,西部超导公司成为西北工业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基地,平均每年接受100-150名本科生进行社会实践。

2008年,双方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设立校外导师,至今共产生14位校外导师(包含思政与社会教育导师)。

2017年,陕西省批复成立“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

2018年5月,西工大与西部超导联合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基地”。

“多年来,双方共同探索出一条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双西(西工大、西部超导)’模式。”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李金山说。

这个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目标牵引,即为国家重大工程培养材料领域的领军创新人才;两个抓手结合,即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一个根基树牢,即思想政治教育。

李金山说:“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过程。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快速成长。我们的学生去西部超导实习要吃住在公司,切实参与到科技创新、工程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同时,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的上市公司,西部超导拼搏创新、精益求精的氛围和文化,也带给学生不小的冲击。学生们在实践中开拓了眼界、找到了兴趣点,甚至明确了人生的发展方向。

1+1>2。正如各种金属的完美配比能获得性能远高于纯金属的优异合金一般。西工大和西部超导的融合,在人才培养领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和物理反应,取得了超乎预期的培养效果。

科研:高校+企业,打通“产学研”全链条

在科研领域,这种1+1>2的合金效应,也让双方收获了“融合”的硕果。

作为国内高温合金超导材料的领军者,西部超导自创建以来,便引领国内该领域的科技前沿。然而,在部分产品研制过程中,也曾由于理论难题而迟迟无法突破。因此,与西工大的合作便自然而然地开展起来。

李金山说:“高校做高校擅长的事,企业做企业擅长的事。高校擅长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企业擅长工程应用。只要我们通力合作,就能产生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再到装备制造的全链条创新。”

依托学校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人才等资源,西工大与西部超导一起开展、组织、申报了多项重要课题,这些项目研究不仅促进了理论研究和相关学科发展,还解决了超导材料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让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制造水平站在国际先进行列,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2011年,由西部超导牵头、西工大作为主要参研单位的某高性能钛合金材料研制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航空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

从材料性能、到工艺制造,再到平台建设,西工大的科研力量渗透到西部超导研发生产的方方面面。“西部超导几乎所有新材料的研发,背后都有西工大的理论支持。”李金山说。

十几年来,不论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西工大与西部超导的合作,早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部超导董事长张平祥更愿意用“融合”来形容公司和西工大的合作:“西工大与西部超导并不是简单的联合或者合作,而是从双方发展的切实需求开始,探索发展为一种互相支持、互利共赢、互惠共荣的深度、良性、有机的合作生态系统。”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作为企业和高校,西部超导和西工大肩负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不尽相同,但双方都有着扎根西部、报效祖国的传统,也都有着为国铸重器的抱负。新时代,“双西”融合必将行稳致远,在西部这篇热土书写校企融合的新篇章。

西部超导公司鸟瞰

(审稿:雷军 李金山)

关闭